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
今天是

楚山文明代代传

来源:商洛广播电视台
发布日期:2021-02-20 16:40:13
15801
发表于陕西

杨峪河是个好地方。

杨峪河山好,水好,人好。

杨峪河四周环山。西南有秦王山,西北有熊耳山,前有龟山,后有楚山,东有东龙山,中间围出来这一块盆地,风调雨顺,物阜民丰。

杨峪河水好。盆地里有五条河流汇聚成南秦河和南秦水库。发源秦王山的乳河,金陵寺河,五峪川河,石龙湾河,三十里铺河。雨量丰沛,河渠密布。良田沃野,人家稠密。南秦水库里碧水荡漾,波光粼粼,鱼游水底,鹳鹭齐飞,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。

杨峪河人好。这里民风淳朴,人性善良,邻里友爱,男耕女织,特别是有着重视学习的文化传统,文化底蕴深厚,人才辈出,贤良通达。

杨峪河历史悠久,咱们就从川道后面这座大山——“楚山”说起吧。

战国时期,周王朝分解为“战国七雄”——“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”,而楚山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“楚”国发祥地。

楚国最早的始祖是“祝融”。相传他在黄帝时期专门为朝庭负责管理“火种”的“火官”。那时没有火柴,更没有打火机,日常用火都是“钻木取火”。保留火种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。“祝”通“烛”,“融”就是火,燃烧。现在正月十三敬的“火神爷”就礼敬的祝融。

这个部落是个小部落,在中原游猎,始无定居,只是到商朝末年,才在周朝部落“京宗”旁定居下来,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蓝田灞水源头和商州的大荆腰市一带。他这个时候的始祖是“鬻熊”。周人对鬻熊特别尊敬,文王还封他为楚族始祖。

到了周武王伐纣灭商时,楚族的首领是“熊绎”。由于随军作战勇敢有功。于是战后论功封赏时将“荆楚五十里”地分封给楚绎。楚族从此始由氏族部落而成为诸候封国,有了专属的疆域领土。

据《史记•孔子世家》记载:“楚之祖封于周,号为子男五十里。”说明当时楚人所辖地盘小得可怜,相当现在一个镇的面积大,而且处境艰难。楚灵王令尸子革追忆这段历史时说:“昔我先王熊绎,辟在荆楚,筚路蓝缕,以处草莽;跋涉山林,以事天子。惟是桃弧棘矢(即桃弓棘箭),以共御王事。”周王朝当时分封给熊绎的是一块偏僻的野林山地。熊绎封国不仅要对周王朝尽守燎(守护火种)的义务,还要贡上滤酒的苞茅,献上桃弓棘箭,以充周王朝的武库,而自己的部族的生活只能依靠狩猎和采集。说明当时部族生产力低下,生活环境之艰苦。

姚怀亮先生在研究商洛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,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:西周、东周时期的楚国的最早封地和都城应该是今天的商州所在地,楚国的国名“楚”就来自于商州的楚山楚水。 

他的立论大约有这样一个推理过程——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末年,楚族的首领熊绎率领族人参加周武王所发动的灭商战役之后,受封楚子(管理楚地的子爵)虽然封地方圆只有小小的五十里,但鬻熊氏有了受封的土地就有了立国之本。随后,他们便沿着今西安市东南的荆溪河谷,来到商州一带的荆山楚水之间立国,并将立国之地定名为丹阳。(地处丹江之北,水北谓之阳)鬻熊氏为周文王之师,所以陕西岐山县周原遗址出土的商周甲骨文中,有“楚子来告”的记载。周成王时,周公旦受人诽谤,也曾奔楚避难。春秋战国时,周王室混乱衰败,再无力控制诸侯,楚国遂得于兴起和发展。为了躲避周王朝以及齐、晋等诸侯大国的征战,就沿着丹江向东南发展,将都城迁往河南淅川的马蹬镇,其都城继续延用“丹阳”。后来,又将都城迁到淅川的李官桥一带,仍延用“丹阳”名号。后来由于周昭王、周穆王的不断征伐,又迫使楚国渡过汉江,不断南迁,最后落脚至江陵的纪南城,定名“郢”都。屈原曾写过《哀郢》。

历史上的楚国被称为“荆楚”,而商州的文史资料中以及从古流传到今的地名中,就有“楚山”“楚水”“荆山”“荆河”“紫荆”“大荆”的地名。那么“楚山”“楚水”到底在哪里?说起来好笑,“楚山”“楚水”就在咱们的身边,就在咱们的脚下,我们是面对楚山不识楚,有眼不识金镶玉。如果你是商州城里人,站在金凤山上朝南看,看到的第一道山是“龟山”,看到的第二道山是“楚山”。“楚山”下的南秦川河就是“楚河”。

山川的得名大约有这样几种情况吧,一是以形象命名。山象熊耳就叫熊耳山,象鸡就叫鸡头山或凤冠山,象“商”就叫“商山”;二是以特征命名,最长的江就叫“长江”,水呈黄色就叫“黄河”,江水里生长五色红鱼就叫“丹江”;三是按居住者的姓氏命名,像“任家村”“王家岭”“黄帝陵”。那么,楚山的得名从何而来呢?第一种说法是楚山因象形而得名,就是说这个山的形象抽象概括出来就像隶体汉字中的“楚”字;第二种说法是“楚”是一种荆条灌木,称“牧楚”,后世的人用这种荆条编筺编笼。楚山因这种灌木而得名。被称为“楚山”“楚水”。还有第三种说法,这一说法与生小孩难产有关。清华简《楚居》追溯古史,叙述楚人世系,分别涉及季连、鬻熊、熊丽和熊绎。季连的时代不会晚于虞夏之季。他的妻子妣隹乃商王盘庚的孙女,应与商王祖庚,祖申同世。他的儿子程伯、远仲,应是楚人世系的源头。后来的楚王系都出自妣隹,这正是她被楚人尊称为“妣”的缘故。简文还说鬻熊娶了“京宗”的女子——妣隹,其子有豆叔,丽季(即熊丽)。然后专门讲了丽季诞生故事。熊丽自肋而出,以致其母妣  “宾于天”。(即死亡)。有巫者把她裂开的肋部,用“楚”即荆条缠合起来下“葬”。“楚人”之辞即源于此。这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。母亲生儿子时发生难产,新生儿是从母亲的肋条中憋出来的。儿子活下来了,母亲却身裂失血而死。大家被惨死的景象惊呆了。下葬时,巫者用荆楚条把死者包裹,然后才安葬。为了纪念死者,缅怀母亲生育之恩,后世就把生小孩的地方叫做“楚山”、“楚水”。 

“楚国先祖受封的土地在商州”这一观点,不仅是商州学人的发声,而且也是国内楚文化研究的史学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。现代考古发现证明,楚国立国800余年,在江汉平原的时间仅为400余年,其余400多年是如何发展的?楚人先祖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的地方究竟在何处?这些都是楚文化研究中始终没有解决的疑点。楚国是沿着丹江河谷向东南发展壮大的,这个是历史学家的共识,所以大家就把探索起点的目光投向丹江源头的商州。湖北著名楚文化研究专家石泉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曾专门撰文,提出了“楚国最早的都城应在丹江上游的河谷地带,即陕西商州的某一处地方”其理由是:①楚子奔赴丰镐汇报,周公旦来商避难,楚人所据之地应该是离周王室的都城距离不会太远,商州的地理位置正好合适。②楚族开国之初以处草莽,开辟山林,筚路蓝缕,商州地处秦岭山区,地理条件、自然情况也符合这种情况。③诸侯讨伐楚时一个加罪理由,就是“苞茅不供,王室无以滤酒”。所谓“苞茅”就是龙须草,另外,楚国当时上贡朝廷的大宗物资还有桃弓木箭。这些东西都是商州历史上出产的大宗地方特产。④商州有楚山、楚水、荆山、荆河,这些地名称谓和历史上“荆楚”的名称相吻合。⑤张仪忽悠楚国时,曾说愿将商於六百里地还给楚国,楚怀王当时曾欢喜若狂,对当廷的臣子们说“吾复得吾商於之地也”,可见历史上的商於之地曾是楚人的领地。⑥考古发掘证明,商州三贤紫荆遗址,东龙山夏商周遗址,丹凤的商邑遗址都发现有楚人早期在商活动的遗迹。秦汉史研究会会长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曾撰文认为“丹江流域是楚人早期创业建国的基地”。 

楚国因楚山楚水而得名,那么,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?我个人以为,楚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楚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。楚文化的核心就是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的艰苦创业精神;把握时机,不断发展的进取精神;不甘落后,敢于争锋的抗争精神。尽管当时地处偏远山地,地位卑微,但是作为一个新生的诸侯国,敢于艰苦创业,发展自己,与其它诸侯国争锋,成为沃野千里,人口众多,饮马黄河,问鼎中原的强国。

杨峪河人民,地处楚山脚下,楚河之畔,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楚文化的精髓,艰苦奋斗,蔚然成风;勤俭持家,勤劳致富;孝老敬亲,文明礼让;致富创业,六业兴旺;爱国奉献,创新发展,重视文教,科技领先;创办新区,旧貌新颜,人才辈出,群贤涌现;移风易俗,改变河山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,杨峪河人民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杨峪河镇老年协会成立以来,工作突出,成绩显著。第一任会长李延时同志,不顾年老体衰,奔走于各乡村院落,开展为老服务工作,还和张浩副会长一起,历时三年编写了30多万字的《杨峪河镇志》,功劳巨大,深受好评,大家感念。第二任会长谢喜全,担任会长以来,干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和好事。他工作勤恳,步行走遍了全镇的村组社区,联欢演出,宣传政策,表彰孝老敬亲先进,开展为老服务工作。他善于团结同志,虚怀若谷,能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,把协会工作搞的有声有色,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。他还带领大家编写出版了24万字的《陕西东南重点镇杨峪河优良家风家教选编》一书,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地好评。今年疫情期间,他又带病工作,把多年来协会刊印的《老年通讯》加以归纳整理,作为工作资料出版保存,这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情,作为朋友和同事,我写这篇文章作为祝贺和祝福。 

祝愿咱们杨峪河人民生活越来越好,祝愿咱们杨峪河镇的老年工作越来越好。

愿楚山文明之花盛开在商山洛水的大地上。 


本文来源:商洛广播电视台作者:王天时

我要说两句
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