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部网 商洛数字报
今天是

读书勿当三种“书呆子”

来源:商洛日报
发布日期:2021-01-18 15:43:05
11840
发表于陕西

关于读书诸多好处,古往今来的优秀人士都已经论说过。 

在我看来,读书的诸多益处中:让人明智,是最最重要的。 

“明”是了解,是知道,知识广博,学问宽厚,肚子有货,眼界才得开阔。 
“智”是有辨析、有思考、有探求,懂得把知识与生活相融,学会把读书与人生互动,头脑更灵活,思想更宽深,情感得以滋润、灵性得以养成,达到灵活而敏锐,人的境界也更加旷达。 

人们嘲笑“书呆子”,并非读书之害,往往是因为“书呆子”代表了三种人。第一种是读书不能消化,结果成了吊书袋,把一切又都还给了书。 

我上学的时候,时髦背名人名言。有些同学抄了一本本的名人名言,背诵这些格言警局成了他们的日常娱乐。但你若问他这句名人名言作何理解,他一定傻了眼,顿时感觉你很扫兴。“金句”往往断章取义,格言则需要语境背景。很多人把读书变成了这种“积累干货”的机械劳动,结果除了能背一堆格言“金句”,满嘴都是书言书语,乍一听很吓人,细说起来,成了吊书袋,不但不可爱,还在很多时候讨人厌。就好比写文章,有些人看起来文从字顺,但却缺少自己的体悟和感受、缺少接地气的细节和语言,满篇都是别别扭扭的金句格言,自己觉得高大上,别人却不知所云,只是一幅陈旧的袍子,上边爬满了没有生命气息的虱子僵尸。 

第二种是读书太多却消化不良,结果没有变成营养,反而酿成了酸腐之气,缺少生机、不鲜活。 

错误理解古人,古人并不能爬起来跟你辩论,这样读书,可以自给自足,却不能让自己鲜活起来。所谓三家村学究,不是他们没读书,而是他们读了书却不能开放视野——往往自说自话,说出来的全是消化不良的酸腐。 

我见过一些喜欢摆弄学问的人:他往往振振有词,却不知道自己是挂一漏万。某个问题,三百年前已经被人辨清了,他却争论不休,觉得自己有了重大发现。不知道自己已经晚了三百年也就罢了,他还执着一见,绝不反思。 

现在时髦讲“某地故事”:许多讲故事的人,往往不知道这个故事经常是在全天下都一样,还以为是自己这地方独有的故事。这样的笑话,满是酸腐,只是他自己无意识而已。 

第三种,则是读书不思考,多而杂,却缺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,结果成了“半吊子”,到处炫耀读书,却往往一知半解、不求甚解。 

当互联网出现之后,这种世相更加泛滥:有些人从来没好好读过书,靠一只鼠标和“百度”,解决一切读书问题。岂不知,千百度的“全知全能”不如一度的“深思熟虑”——搜索引擎可以告诉你线索,却不会告诉你根底,百度可以帮你找到一段话,却不能帮你理解全篇。 

结果,读书成了碎片化的一鳞半爪,知识成了碎片化的一知半解,更不用说,到处都是炫耀读书的“知道先生”,却缺少真正的读书人——真正的读书,需要博览,也需要深思;需要泛读,也需要精读;需要多读书,也需要读好书;需要读进去,还得读出来……只有这样,读书才能“明智”,也才能真正增加精神的营养,成为人生的辅助。

本文来源:商洛日报作者:丁小村

我要说两句
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相关阅读